稳定性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的运行和变化规律

稳定性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的运行和变化规律

同位素示踪所利用的放射性核素或稳定性核素及它们的化合物,与自然界存在的相应普通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是相同的,只是具有不同的核物理性质。因此,就可以用同位素作为一种标记,制成含有同位素的标记化合物(如标记食物,药物和代谢物质等)代替相应的非标记化合物。利用放射性同位素不断地放出特征射线的核物理性质,就可以用核探测器随时追踪它在体内或体外的位置、数量及其转变等,稳定性同位素虽然不释放射线,但可以利用它与普通相应同位素的质量之差,通过质谱仪,气相层析仪,核磁共振等质量分析仪器来测定。放射性同位素和稳定性同位素都可作为示踪剂(tracer),但是,稳定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剂其灵敏度较低,可获得的种类少,价格较昂贵,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而用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剂不仅灵敏度,测量方法简便易行,能准确地定量,准确地定位及符合所研究对象的生理条件等特点。

同位素标记法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生物学中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原子核不稳定会发生衰变,发出α射线或β射线或γ射线的同位素)有3H14C32P35S45Ca51Cr59Fe125I131I198Ag等,稳定性同位素(原子核结构稳定,不会发生衰变的同位素)有2H13C15N18O等。

同位素标记法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

1.光合作用中氧气的来源

1939年,鲁宾和卡门用18O分别标记H2OCO2,然后进行两组对比实验:一组提供H2OC18O2,另一组提供H218OCO2。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分析出第一组释放的氧气全部为O2,第二组全部为18O2,有力地证明了植物释放的O2来自于H2O而不是CO2

2DNA的半保留复制

1957年,美国科学家梅塞尔森和斯坦尔用含15N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使之变成“重”细菌,再把它放在含14N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在不同时间取样,并提取DNA进行密度梯度离心,根据轻重链浮力等的不同,就分出新生链和母链,这就证实了DNA复制的半保留性。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

1.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

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詹姆森等在豚鼠的胰腺细胞中注射3H标记的亮氨酸。3min后被标记的亮氨酸出现在附有核糖体的内质网中;17min后,出现在高尔基体中;117min后,出现在靠近细胞膜内侧的囊泡中及释放到细胞外的分泌物中。由此发现了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途径: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囊泡→细胞膜→外排。

2.光合作用中有机物的生成

20世纪40年代美国生物学家卡尔文等把单细胞的小球藻短暂暴露在含14CCO2里,然后把细胞磨碎,分析14C出现在哪些化合物中。经过10年努力终于探索出了光合作用的“三碳途径”——卡尔文循环。为此,卡尔文荣获“诺贝尔奖”。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用35S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再让被35S32P分别标记的两种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经离心处理后,分析放射性物质的存在场所。此实验有力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4.基因工程

在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中,采用了DNA分子杂交技术(如32P)。将转基因生物的基因组DNA提取出来,在含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上用放射性同位素作标记,以此为探针使之与基因组DNA杂交,如果显示出杂交带,就表明目的基因已导入受体细胞中。

另外,还可采用同样方法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不同的是从转基因生物中提取的是mRNA

5.基因诊断

基因诊断是用放射性同位素(如32P)、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分子作探针,依据DNA分子杂交原理,鉴定被检测样本上的遗传信息,从而达到检测疾病的目的。

示踪原子不仅用于科学研究,还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例如,射线能破坏甲状腺细胞,使甲状腺肿大得到缓解。因此,碘的放射性同位素就可用于治疗甲状腺肿大。

来源:本文来源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放射性同位素VS稳定性同位素

放射性同位素VS稳定性同位素

同位素为相同化学元素的原子,由于在原子核中存在不同的中子数而具有不同的质量,有轻、重同位素之分;根据物理特性,又可将同位素分为放射性和稳定性两种形式。放射性同位素(如:3H14C)经历着自身的衰变过程,并放射出辐射能,是不稳定的,具有物理半衰期;稳定性同位素无放射性,物理性质稳定,以一定比例(丰度)存在于自然界,对人体无害,可采取化学合成的方法将其标记到药物分子中去,并通过气质、液质等仪器对其进行跟踪检测。

放射性同位素VS稳定性同位素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放射性同位素得以广泛应用于活性物质示踪主要依赖于其重要的两个特点:1)是与被示踪的物质有同一性,即放射性核素与其同种元素的非放射性核素在化学和生物学行为上具有高度一致性,不致扰乱和破坏体内外生理过程的平衡状态;2)是与被示踪的物质有可区别性,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不断衰减,发出能被放射性探测仪所探测的射线,从而实现对标记物的定量及定位。此外,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还具有灵敏度高、专属性强、适用性广、检测方法简便等优点,因此在药物ADME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且美国FDA早已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药物给药后的药动学数据作为新药安全性评价的重要依据,并制定了相关指南。

稳定性同位素标记

稳定同位素标记试剂较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试剂而言,主要的优点在于无放射性、无需复杂的放化设备及防辐射防护措施,且无环境污染。目前,在我国国内已完成了15N18O20Ne22Ne13C等稳定同位素分离技术的研究,并逐步将稳定同位素标记试剂的制备和检测技术进行国产化研发,从而打破国外垄断。

“同位素标记”在药物研发过程中的两个主要方向。

药代动力学研究

在定量分析灵敏度方面,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化合物要高于稳定同位素标记物,且放射性的测量不受非放射性杂质和化学状态的影响,因此定量分析更加简便,分析结果更加准确。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化合物除了用于解决常规分析方法无法解决的分析难题,更重要的是可用作示踪剂,从而来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代谢、疗效、作用机制等,为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同时为创新药物的研发提供方法。

毒性研究

潜在毒性研究是药物的发现和临床过程中必须进行的一个环节,以往的毒性研究多采用对大量的化合物进行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且对毒性产生的机理也无法解释。使用稳定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追踪药物的代谢过程,找出毒性产生的原因,并能预测新化合物潜在的毒性。

稳定同位素标记有机化合物

同位素13C标记多肽

稳定同位素13C标记氨基酸

同位素13C15N修饰多肽氨基酸

氘代同位素标记多肽氨基酸

12C 13C 15N 18O标记多肽氨基酸

同位素标记碳水化合物

同位素标记多肽蛋白

13C标记稳定同位素标记标准品

同位素标记磷脂和脂肪酸

氘代同位素标记抑制剂和小分子

13C/15N标记抗肿瘤药

氘代同位素标记肿瘤抑制剂

同位素标记化合物用于MRI追踪

MRI同位素追踪标记产品

D氘标记小分子/抑制剂

稳定同位素标记核酸/核糖核酸

稳定同位素标记聚合物

D3/D6氘标记物(同位素标准品)

-13标记物,13C标记多肽蛋白小分子

13C,15N标记小分子化合物

稳定同位素标记化合物定制合成

特殊稳定同位素标记定制合成服务

12C 13C 15N 18O同位素标记定制合成

稳定同位素标记药物前体

同位素标记医药中间体原料药

稳定同位素标记药物

N15有机标记化合物

N15无机标记化合物

N-15生物标记化合物,N15标记多肽氨基酸

氘标记化合物/D3/D6标记小分子

稳定同位素标记前体化合物

稳定同位素标记生物活性分子

上述产品仅用于科研,不可用于人体实验!

酞菁基ORR电催化剂

        为了提高FePc及其衍生物的催化稳定性,常用的策略往往涉及到将酞菁与碳材料复合和高温处理,这些方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稳定性,但是本征的M-N4大环结构也将在焙烧过程中遭到破坏,影响电子的快速传输并降低催化剂的活性的研究表明,与酞菁外环相连的取代基可以调节中心金属原子的电子结构,实现在稳定性方面的显著提升。同时,具有官能团的FePc衍生物也有能够通过聚合形成高稳定性聚合物。然而,合成聚合物的过程通常涉及繁琐的步骤或苛刻的条件;同时,该方法也很难同时保证活性和稳定性的增强。在ORR活性火山图中,酞菁钴的催化活性低于酞菁铁,但因为酞菁钴不受到与过氧化氢反应的困扰,表现出对ORR良好的稳定性。

酞菁基ORR电催化剂

        图1 a) FePc/CoPc HS示意图。b) FePc/CoPc HS的XRD图谱。c) FePc/CoPc HS的TEM图像。d – i) FePc/CoPc HS的HAADF-STEM图像以及FePc/CoPc HS对应的EDS能谱。j) 异质界面周围区域1和区域2的EDS谱图。

催化剂的电子结构对其ORR性能有重要影响

酞菁基ORR电催化剂

        图2 FePc,CoPc,FePc+CoPc,Pt/C和FePc/CoPc HS的a)LSV曲线和b)LSV曲线的局部放大曲线。c)FePc,CoPc和FePc/CoPc HS的动力学电流jk。d)半波电势下的FePc,Pt/C和FePc/CoPc HS稳定性。e)不同转速RDE测试得到的FePc/CoPc HS的K-L曲线。f)RRDE测试计算得到的电子转移数(n)和中间产物产率(HO2-)。

        在LSV曲线中(图2a),FePc/CoPc HS的起峰电位达到0.971 V,优于CoPc (0.891 V),FePc (0.958 V) 和 FePc+CoPc (0.952 V);同时,半波电势达到了0.879 V,也远高于其他催化剂。通过计算在0.9 V下的动力学电流(图3c)发现,相比于FePc,FePc/CoPc HS的动力学电流有了>100%的提升。以上结果都证明了异质结构的FePc/CoPc HS展现出优异的电催化活性。在半波电势下测试稳定性(图3d),FePc/CoPc HS 的活性保持率达到了77.4%,超过了FePc (64.2%)和Pt/C (62.6%)。这一结果证明异质结构的设计能够显著提升稳定性。从K-L曲线计算得到ORR的电子转移数为4(图2e),RRDE的结果也能佐证,在整个过程中,中间产物产率极低(图2f),说明FePc/CoPc HS 可以促进ORR反应向4电子过程进行,具有高的反应活性,同时具有较低的中间产物生成率。

    产品供应列表:

三氟乙氧基取代酞菁化合物    

苯胺及其季铵化酞菁光敏剂    

苯胺酞菁(Zn Pc1)/季铵盐(Zn Pc2)酞菁    

含酰亚胺结构超支化酞菁复合材料    

酞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    

金属酞菁/石墨烯复合材料    

酪氨酸修饰的锌酞菁    

酞菁-苝酰亚胺功能染料    

聚方酸菁功能材料    

超支化酞菁锌    

磺酸基酞菁/石墨烯静电自组装薄膜    

卟啉酞菁的双层化合物    

四取代酞菁配合物    

酞菁/二氧化硅复合大孔材料    

酞菁氧钛单晶有机材料    

重氮盐功能化石墨烯/酞菁复合材料    

不对称“3+1”类型锌酞菁化合物    

手性酞菁-稀土三明治配合物    

六羧基双核酞菁钴    

酞菁高分子磁性复合材料    

酞菁铁有机磁性树脂杂化材料    

酞菁铁/纳米铁磁性复合材料    

苯乙烯-二乙烯苯树脂负载双核钴酞菁    

2,9,16,23-四烷氧基酞菁钴(Ⅱ)    

二(磺酸钾基)二(邻苯二甲酰亚胺甲基)酞菁锌    

新型侧链取代稀土酞菁配合物    

钯酞菁配合物荧光材料    

四-α(β)-(4-吡啶氧基)酞菁锌    

酞菁铜染料/TiO2纳米粒子异质结LB膜    

PA6/酞菁纳米复合材料    

SnO2基酞菁敏化纳米复合光催化材料    

八异戊氧基酞菁铅旋涂膜    

β-磺酸钾基酞菁锌混合物    

四-α-(2,2,4-三甲基-3-戊氧基)酞菁钴(镍、铜、锌)    

四-α-(2,2,4-三甲基-3-戊氧基)酞菁钒氧    

四-α-(2,4-二叔丁基苯氧基)酞菁钒氧    

层析硅胶键合酞菁铜    

c60富勒烯轴向取代的钛酞菁化合物    

四-β-(7-香豆素氧基)酞菁锌(Ⅱ)    

四-β-(4-吡啶硫基)酞菁锌(Ⅱ)    

α(β)-(2,4-二叔丁基苯氧基)酞菁钴    

四-β-(8-喹啉氧基)取代酞菁金属配合物    

氧化铁气凝胶纳米粒子酞菁复合材料    

稀土酞菁纳米有序复合光电功能材料    

三明治型稀土酞菁和氨基取代稀土酞菁    

二磺酸基二邻苯二甲酰亚胺甲基酞菁锌    

酞菁铜磺酰氯接枝聚苯胺    

方酸菁功能材料修饰纳米晶TiO2薄膜电极材料    

钴萘酞菁    

可溶性亚酞菁    

酞菁金属有机框架MOFs    

近红外酞菁纳米复合材料    

功能化酞菁金属有机骨架    

UiO-66型NMOF光敏剂(UiO-66-TPP)    

酞菁锌修饰H2L-ZnPc[对三联苯]-4,4’’二羧酸有机配体    

H2L-ZnPc/UiO-68-NH2    

H2L-ZnPc在H2L-ZnPc/UiO-68-NH2    

金属酞菁@金属有机框架催化剂    

RHO-[Zn(eim)2](MAF-6)    

酞菁功荧光探针    

阳离子铝酞菁-血卟啉单甲醚缔合物    

酞菁缔合物红区荧光探针    

红色荧光探针羧基铝酞菁    

阳离子铝酞菁红区荧光探针    

四磺基铝酞菁-十四烷基二甲基乙基氯化铵离子缔合物红色荧光探针    

阳离子铝酞菁-黏多糖缔合物荧光探针    

新型亚酞菁荧光探针    

半乳糖/酞菁近红外荧光探针    

四硝基铝酞菁荧光探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