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基储氢材料|有机物储氢材料|储氢合金|配位氢化物储氢材料的储氢原理及其应用

   碳基储氢材料|有机物储氢材料|储氢合金|配位氢化物储氢材料的储氢原理及其应用

   随着碳基材料的问世,它的应用就一直十分的广泛。它不仅在电子方面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它在电子领域和清洁能源的储氢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碳基储氢材料是一种新型的储氢材料,碳基储氢材料主要有活性碳储氢材料,碳纤维储氢材料、碳纳米管储氢材料。碳基储氢材料主要是利用其独特的内部结构,通过物理和化学吸附来储氢的,介绍碳基储氢材料的相关背景,并对比多种当今世界上十分流行的储氢方法;简述了碳基储氢料储氢机理,同时分析了影响储氢量的主要因素,总结了碳基储氢材料在工业生产的实际应用。

储氢材料可以大致划分为四大类:碳基储氢材料有机物储氢材料储氢合金配位氢化物储氢材料。碳基储氢材料主要包括有活性碳储氢材料碳纤维储氢材料碳纳米管储氢材料 有机物储氢材料用的:一些有机物的氢化物、苯、甲苯、甲基环己烷、萘等储氢合金主要包括:鎂系稀土系钛系Laves相系配位氢化物储氢材料:主要是由碱金属(Li,Na,K)或碱土金属(Mg,Ca)与第三主族元素(B,Al),常见的主要有LiAlH4LiBH4NaBH4KBH4[3]

  活性碳储氢材料

活性炭储氢材料被发现于20世纪中后期,它主要是根据活性碳的比表面积非常高,在满足是温度较为缓和,压强偏大的情形下可以大量吸附氢气的原理。活性炭(AC)的结构是疏松多孔的,所以内部比表面积很大,活性炭储氢特点是抗酸和抗碱性都非常的强,可吸附量也十分大,释放和吸附容易,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其解吸再生的晶体结构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在温度波动较大的情况下,依然可以保持其相对稳定的物理化学结构,即使经过多次解吸操作后依然可以保持本身的吸附性能不发生较大的变化[7]

活性炭中间存在着许多大小和形状的不同的小孔,根据孔的大小可以大致可以分为3类:一类是孔径小于2nm的微孔,它又可以分为2类孔:孔径0.7~2nm的超微孔和孔径小于0.7nm的极微孔,微孔的构成主要是毛细管壁,不同大小的孔,它的构成也会有较大的不同,所以材料的表面积和吸附量都十分的大。第二类是2~50nm的中孔,它的基本作用就是作为被吸附分子达到吸附点的通道和控制吸附速度的开关。第三类是孔径在50nm以上的大孔,它的作用和中孔是一样的。活性炭储氢技术和其他技术相比,它具有储量高,价格低,可大批量生产的特点,所以也是一种十分有潜力的储氢技术。

碳纤维储氢材料

石墨纳米纤维材料是某些碳化物经过催化剂作用在高温下条件下,催化分解而产生的。由于反应条件的差异,它也可以产生三类结构互异的石墨纳米纤维,它们分别是平板状,鱼骨状和管状。美国科学家Chambers等人在常温和压强11.35mpa的条件下,成功测出了这三类石墨纳米纤维的储氢量分别是53 wt% 11 wt% 67 wt%。但是到现在为止没人可以重复这个结果。Angela等人对石墨纳米纤维进行了多种预处理,在长期的实验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其中效果好的就是在为室温,压强7.04mpa的条件下得过储氢大质量分数也只有3.08%。因而很多科学家认为石墨纳米纤维不可能高度储氢。

碳纳米纤维是一种由石墨层和内管的轴成一定的角度而且其直径小于1000nm的碳纤维。它的表面存在很多分子级的细孔,内部存在有直径10nm左右的中空管,它的比表面积很大。大量的氢气可以储存在纳米管中,所以可能有超强的储氢能力。Fhai等人成功的制备出了两类直径大约是;一类80nm左右的新型的气相生长的纳米纤维材料。不经任何处理,在常温和压强为11mpa的条件下它的吸氢量在实验中可以达到质量分数的12%左右。第二类碳纳米纤维直径是90~125nm,在经过酒精和盐酸的共同作用,其储氢的质量分数也可以达到10%。范月英采用流动催化的方法,在常温和压强12mpa的条件下测出了它的储氢质量分数为13.6%20世界90年初,日本科学家motojima利用金属镍作为催化剂,制得了一种新型的螺旋形炭纤维,因为它是一种手性材料,即具有电磁场交叉极化的特点,所以它可以成为储氢材料,也在其他许多领域有广泛的使用。上面很多数据都达到了美国能源局的标准,但还是没有被人从实验和理论证明过。所以还存在这很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

碳纳米管材料

碳纳米管是日本物理学家饭岛澄男于1991年通过使用高分辨率的分析电镜在生产碳纤维的时候发现的。碳纳米管是一类拥有特殊结构的一维材料:它是一种特殊的管状的结构的碳分子,其中每个原子都是sp2杂化的,它们之间是通过碳碳键结合起来的,构成以六边形状的蜂窝结构为骨架的碳基材料[4]。因为碳纳米材料在力学,电学等中有很多优良的性质,所以很快的成为了许多前沿科技的研究对象。碳纳米管具有非常大的比表面积,而且它本身拥有大量的微孔,它的储氢量也非常的大是许多传统的储氢材料无法比拟的。因而很快成为了储氢材料中的新贵。

碳纳米管按石墨烯片的层次可以划分为单壁碳纳米管和多壁碳纳米管。按结构不同可以划分成以下3种:手性纳米管,扶手椅形纳米管和锯齿形纳米管。碳纳米管可以产生一些层距大约0.337nm的有斜口的层板。又因为氢气分子的力学直径只有0.289nm,小于层间距,所以它可以吸附氢气。因为纳米管内部有不计其数的尺度不一的微孔,在氢气接触到纳米管表面的时候,其中有部分的氢气被吸附在其的表面上,还有一部分因受到了毛细作用,氢气被压到了内部的微孔中,变成了固态。所以纳米管这种材料才可以储存如此庞大的氢量,其储氢的性能远远超过了传统的很多材料,如活性炭。另一边方面碳纳米管内部的层板与氢气的结合比较松动,当外面的压力出现变动时它可以很快的再次释放出吸附的氢气,而且其速度非常的快(大约半小时左右)。

很多科学家对纳米管的储氢进行了很多的研究,美国的科学家Dillon率先对没有经过任何提纯的SWNT(单壁碳纳米管)进行了吸附等多种性能的研究。他们是通过使用了程序升温脱附法(TPD)得到一系列的相关数据,他们推测在纯的单壁碳纳米管可以吸附较高的氢(5 wt%~10 wt%)在室温和40kpa的情况下。远远不是活性炭和纳米纤维可以比拟的[11]。他们经过许多数据的分析比对,他们认为单壁碳纳米管是世界上好的储氢材料之一。中国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的刘畅教授在非常高温的条件下用盐酸对单壁纳米管进行处理真空处理,在温度为25度,压强是12mpa的条件下,得的其储氢的质量分数大约4~5%。 绝大部分的科学家都表示纳米管的吸附量和其内部结构有许多联系和一些制方法,催化剂有关。它的许多优良性能和良好的储氢能力使其成为重点的研究对象。

石墨烯

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六角形的单层片的新材料。它原子之间主要是碳δ 键结合在一起的,通过sp2轨道杂合在一起的。石墨烯一直被认为是假设性的结构,无法单独稳定存在,直至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成功地在实验中从石墨中分离出石墨烯,而证实它可以单独存在,两人也因在二维石墨烯材料的开创性实验,共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石墨烯目前是世上薄却也是坚硬的纳米材料,它几乎是完全透明的,只吸收2.3%的光;导热系数高达5300 W⁄(M.K),高于碳纳米管和金刚石,常温下其电子迁移率超过15000,又比纳米碳管或硅晶体高,而电阻率只约10-6 Ω·cm,比铜或银更低,为世上电阻率小的材料[5]

石墨烯的分子结构十分稳定,因为其内部的原子的连接的十分的柔韧,在外部施加不超过其大承受压力的时候,他们可以利用碳原子面变形来适应外力,而不必再通过重新排列。所以是石墨烯的结构十分的稳定。石墨烯是许多碳基材料的基本组成单元,例如石墨,碳纳米管,富勒烯(C60)和活性碳。本文把石墨烯单独作为一个内容来写,主要是石墨烯和生活生产很接近。且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以通过对石墨烯的研究来跟家全面的认识碳基储氢材料。

二维的石墨烯是世界公认的理想的储氢材料之一,随着石墨烯可以工业化生产,为石墨烯可以用于储氢提供了条件。由于氢气和石墨烯本身结合十分的弱,是属于传统的物理吸附。这个问题成为了石墨烯出清的另一个难题。直到2005年参杂的提出才是这个问题出现了解决方法。为了能够解决这个难题,很多科学家在不停努力着。liu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和性原理得出许多理论计算值。这些数据表明掺杂的石墨烯和金属的相互作用与摻杂浓度有关,摻杂浓度越大相互作用也就越大。湘潭大学教授钟建新通过对摻杂过Mn的双层石墨烯研究发现摻杂可以改变片层的间距。加强其储氢的能力。可以通过加大层间距可以加大储氢能力是双层石墨烯也成为了比较理想的额储氢材料。

石墨烯由于在热学,电学,光学和机械方面的性能都十分的优秀。使石墨烯的引用非常的广泛。它主要的应用领域有储氢材料,纳米电子器件,太阳能电池,光子传感, 减少噪音等。

wyf 04.20

常见储氢材料-合金储氢材料/无机物及有机物储氢材料/纳米储氢材料/碳质材料储氢/配位氢化物储氢/水合物储氢

常见储氢材料-合金储氢材料/无机物及有机物储氢材料/纳米储氢材料/碳质材料储氢/配位氢化物储氢/水合物储氢

常见储氢材料

合金储氢材料

储氢合金是指在一定温度和氢气压力下,能可逆地大量吸收、储存和释放氢气的金属间化合物。

 

储氢合金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吸氢元素或与氢有很强亲和力的元素(A),它控制着储氢量的多少,是组成储氢合金的关键元素,主要是ⅠA~ⅤB族金属,如TiZrCaMgVNbRe(稀土元素);另一部分则为吸氢量小或根本不吸氢的元素(B),它则控制着吸/放氢的可逆性,起调节生成热与分解压力的作用,如FeCoNiCrCuAl。图1列出了一些金属氢化物的储氢能力。

常见储氢材料-合金储氢材料/无机物及有机物储氢材料/纳米储氢材料/碳质材料储氢/配位氢化物储氢/水合物储氢

目前世界上已经研制出多种储氢合金,按储氢合金金属组成元素的数目划分,可分为:二元系、三元系和多元系;按储氢合金材料的主要金属元素区分,可分为:稀土系、镁系、钛系、钒基固溶体、锆系等;而组成储氢合金的金属可分为吸氢类(A表示)和不吸氢类(B表示),据此又可将储氢合金分为:AB5型、AB2型、AB型、A2B

 

无机物及有机物储氢材料

一些无机物(N2COCO2)能与H2反应,其产物既可以作燃料,又可分解获得H2,是一种目前正在研究的储氢新技术。如碳酸氢盐与甲酸盐之间相互转化的储氢反应,反应以PdPdO作催化剂,吸湿性强的活性炭作载体,KHCO3NaHCO3作储氢剂储氢量可达2wt%。该方法的主要优点是便于大量地储存和运输,安全性好,但储氢量和可逆性都不是很好。

有些金属可与水反应生成氢气。例如Na,反应后生成NaOH,其氢气的质量储存密度为3wt%。虽然这个反应是不可逆的,但是NaOH可以通过太阳能炉还原为金属Na。同样,Li也有这种过程,其氢气的质量储存密度为6.3wt%。这种储氢方式的主要难点是可逆性和控制金属的还原。目前,对于Zn的应用较成功。

Li3N的理论吸氢量为11.5wt%,255℃氢气氛中保持半个小时,总吸氢量可达9.3wt%。在200℃,给予足够的时间,还会有吸收。在200℃真空(1mPa),6.3wt%的氢被释放,剩余的氢要在高温(高于320℃),才能被释放。与其他金属氢化物不同的是,PCT曲线中,Li3N有两个平台:个有较低的平台压,第二个则是一个斜坡。

有机物储氢技术始于20世纪80年代。有机物储氢是借助不饱和液体有机物与氢的一对可逆反应,即利用催化加氢和脱氢的可逆反应来实现。加氢反应实现氢的储存(化学键合),脱氢反应实现氢的释放。有机液体氢化物储氢作为一种新型储氢技术有很多优点:储氢量大,如苯和甲苯的理论储氢量分别为7.19wt%6.18wt%;储氢剂和氢载体的性质与汽油类似,因而储存、运输、维护、保养安全方便,便于利用现有的油类储存和运输设施;不饱和有机液体化合物作储氢剂可多次循环使用,寿命可达20年。但这类方法在加氢、脱氢时条件比较苛刻,而且所使用催化剂易失活,因而还在做进一步的研究

纳米储氢材料

纳米材料由于具有量子尺寸效应、小尺寸效应及表面效应,呈现出许多特有的物理、化学性质,成为物理、化学、材料等学科研究的前沿领域。储氢合金纳米化后同样出现了许多新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性,如活化性能明显提高,具有更高的氢扩散系数和优良的吸放氢动力学性能。纳米储氢材料通常在储氢容量、循环寿命和氢化脱氢速率等方面比普通储氢材料具有更优异的性能,比表面积和表面原子数的增加使得金属性质发生变化,具有了块体材料所没有的性质。由于粒径小,氢更容易扩散到金属内部形成间隙固溶体,表面吸附现象也更加显著,因而储氢材料的纳米化已成为当今储氢材料的研究热点。储氢合金纳米化为高储氢容量的储氢材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

总结了纳米储氢合金优异动力学性能的原因:

(1)大量的纳米晶界使得氢原子容易扩散;

(2)纳米晶具有极高的比表面,使氢原子容易渗透到储氢材料内部;

(3)纳米储氢材料避免了氢原子透过氢化物层进行长距离扩散,而氢原子在氢化物中的扩散是控制动力学性能主要的因素。

通常情况下Ni-Al合金不具备吸氢特性采用自悬浮定向流法制备出单相金属间化合物AlNi纳米微粒,纳米AlNi在一定条件下,可在90—100℃实现吸氢放氢过程,其大吸附量可达到材料自重的7.3%

碳质材料储氢

吸附储氢是近几年来出现的新型储氢方法,具有安全可靠和储存效率高等优点。而在吸附储氢的材料中,碳质材料是好的吸附剂,不仅对少数的气体杂质不敏感,而且可反复使用。碳质储氢材料主要是高比表面积活性炭(AC)、石墨纳米纤维(GNF)、碳纳米管(CNT)

配位氢化物储氢

配位氢化物储氢是利用碱金属(LiNaK)或碱土金属(MgCa)与第三主族元素可与氢形成配位氢化物的性质。其与金属氢化物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吸氢过程中向离子或共价化合物的转变,而金属氢化物中的氢以原子状态储存于合金中。

1给出了部分配位氢化物,可以看出它们含有极高的储氢容量,因而可作为优良的储氢介质,其中LiBH4NaBH4KBH4已实现了工业化生产。

常见储氢材料-合金储氢材料/无机物及有机物储氢材料/纳米储氢材料/碳质材料储氢/配位氢化物储氢/水合物储氢

应当指出的是,配位氢化物室温下它的分解速率很低,如LiBH4NaBH4等金属硼氢化物在干燥或惰性气氛中,要到300℃以上才能分解释放氢气,而且其循环性能的研究也较少。为此以NaAlH4为研究对象,发现催化剂能降低其反应活化能,且Ti4+Zr4+的催化性能要好。

对于配位氢化物的研究开发,索新的催化剂或将现有催化剂(TiZrFe)进行优化组合以改善其低温放氢性能,以及循环性能方面还需做更进一步的研究。[2]

水合物储氢

气体水合物,又称孔穴形水合物,是一种类冰状晶体,由水分子通过氢键形成的主体空穴在很弱的范德华力作用下包含客体分子组成,其一般的反应方程为:

R+nH2O-R·nH2O(固体)十△H(反应热)

水合物通常有3种结构,具体见图2和表2。很多气体或易挥发性液体都能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和水生成气体水合物,例如天然气、二氧化碳以及多种氟里昂制冷剂。

常见储氢材料-合金储氢材料/无机物及有机物储氢材料/纳米储氢材料/碳质材料储氢/配位氢化物储氢/水合物储氢

水合物储存氢气具有很多的优点:储氢和放氢过程完全互逆,储氢材料为水,放氢后的剩余产物也只有水,对环境没有污染,而且水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并价格低廉;其次,形成和分解的温度压力条件相对较低、速度快、能耗少。粉末冰形成氢水合物只需要几分钟,块状冰形成氢水合物也只需要几小时;而水合物分解时,因为氢气以分子的形态包含在水合物孔穴中,所以只需要在常温常压下氢气就可以从水合物中释放出来,分解过程非常安全且能耗少。

wyf 04.

原位XRD|原位XAS|原位中子散射|原位SEM和TEM|原位Raman|原位NM储氢材料的原位分析技术

原位XRD|原位XAS|原位中子散射|原位SEMTEM|原位Ramhai|原位NM储氢材料的原位分析技术

高储氢密度、温和条件下可逆吸放氢的固态储氢材料和技术是解决氢能大规模存储和应用的一个关键瓶颈。关于储氢性能的研究主要涉及材料的微观结构、热稳定性和结构稳定性、化学成分和化学键合等。通常可以用XRDDSCTEM、中子散射等手段进行表征,大多数实验室的分析技术为ex-situ technologies,即非原位分析技术。然而非原位手段无法对储氢过程进行全景式的分析研究,发展原位分析测试技术(in situ technologies)对于推动储氢材料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归纳了储氢材料研究相关的6类的主要原位分析技术,即原位XRD,原位XAS,原位中子散射,原位SEMTEM,原位Ramhai,原位NMR,这些原位分析技术所应用的材料以及所能获得的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典型原位分析技术及其在储氢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原位分析技术

所研究的材料

获得的信息

原位XRD和同步辐射XRD

AB5型储氢合金,镁基储氢合金,NaAlH4, LiBH4,  LiNH2等配位氢化物及复合体系

相结构、含量,晶胞参数,应力,应变,晶粒尺寸等

原位XAS

催化剂或添加剂掺杂的金属氢化物或配位氢化物、复合体系等

局部原子结构、电子结构、价态等

原位中子散射

间隙型氢(氘)化物,镁基氢(氘)化物,配位氢(氘)化物

相结构、含量,晶胞参数氢原子扩散、激活能等

原位SEM和TEM

主要是金属氢化物,特别是镁基储氢合金

颗粒、晶粒尺寸,晶体结构、缺陷,比如位错、界面等

原位Ramhai

主要是配位氢化物,特别是B-H化合物和氨硼烷

局部化学键,相表征等,特别是非晶态相的表征

原位NMR

含有Li, B,  Al等元素的金属氢化物和配位氢化物

原子扩散、弛豫、激活能等

在此我们仅挑选4个典型的案例进行介绍:图一为反应球磨制备MgH2的原位同步辐射XRD图谱演变,热分解和再氢化过程的相结构转变一目了然。通过分析Nb2O5掺杂MgH2在球磨和储氢循环过程中Nb元素的K近边吸收光谱(图二),依据Nb元素价态演变,推断氢通过形成亚稳态NbHx沿MgxNbyO进行扩散,证明了MgxNbyO在吸放氢过程扮演的催化作用。图三为MgH2+CeH2.73/CeO2共生相在脱氢过程的原位HRTEM图像,直接观察到CeH2.73/CeO2共生相界面处的自发脱氢效应是催化效应的重要原因。图四为纳米限域LiBH4-Ca(BH4)2复合体系的原位11B MAS NMR图谱演变,由于介孔碳表面与复合体系之间的存在很强相互作用,使得其在熔点下就发生纳米限域作用,并且对其脱氢行为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原位XRD|原位XAS|原位中子散射|原位SEM和TEM|原位Ramhai|原位NM储氢材料的原位分析技术

反应球磨制备MgH2的原位同步辐射XRD图谱演变:(a)热分解和(b)再氢化。

原位XRD|原位XAS|原位中子散射|原位SEM和TEM|原位Ramhai|原位NM储氢材料的原位分析技术

 归一化吸光度(E0.8)下Nb元素的K近边吸收能量随时间变化。

原位XRD|原位XAS|原位中子散射|原位SEM和TEM|原位Ramhai|原位NM储氢材料的原位分析技术

MgH2+ CeH2.73/CeO2共生相在脱氢过程的原位HRTEM图像。

原位XRD|原位XAS|原位中子散射|原位SEM和TEM|原位Ramhai|原位NM储氢材料的原位分析技术

CMK-3纳米限域LiBH4-Ca(BH4)2复合体系的原位11B MAS NMR图谱演变。

就研究金属氢化物和配位氢化物的储氢机理而言,原位分析技术的确显示出巨大的优势。通过原位观察,我们可以很好地理解材料的相结构、颗粒/晶粒尺寸和形貌、缺陷、局部原子几何结构、化学键、电子结构、原子弛豫、扩散、活化能等在吸、放氢过程的演变。

由于储氢过程通常涉及几个甚至几十个MPa的氢气氛,故原位分析的装置要求非常高,如何设计、制备出高精度、高密封性、高安全性的原位装置是本领域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另外,将原位测试技术与其他测试手段结合,如PCTDSC等,可以在多维度得到更多有用的信息。,随着计算材料、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的发展,它们与原位分析技术的结合必将为氢化物科学领域带来更多、更大的贡献。

钠离子选择性电极溶液

银离子选择性电极溶液

钾离子选择性电极溶液

硝酸根离子选择性电极溶液

氧化氮离子选择性电极溶液

铅离子选择性电极溶液

碘离子选择性电极溶液

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溶液

铜离子选择性电极溶液

氯离子选择性电极溶液

二氧化碳(碳酸根)离子选择性电极溶液

钙离子选择性电极溶液

超细氮化钙 储氢材料 二氮化三钙 Ca3N2

氢化钛 Tithaiium hydride

TiH2 二氢化钛,微纳米级氢化钛 高纯氢化钛)

氢化铪 Hafnium hydride

HfH2 氢化铪,微纳米级氢化铪 高纯氢化铪)

氢化锆 Zirconium hydride

ZrH2 二氢化锆,微纳米级二氢化锆, 高纯氢化锆 )

原位XRD储氢材料分析技术

原位XAS储氢材料分析技术

原位中子散射储氢材料分析技术

原位SEMTEM储氢材料分析技术

原位Ramhai储氢材料分析技术

原位NMR储氢材料分析技术

金属镧 稀土金属镧99.5% 用于储氢合金 电池负极材料 中间合金添加剂

40Mg60C/碳纳米复合储氢材料

微晶碳镁基复合储氢材料

3NaBH4/ErF3复合储氢材料

复合贮氢造孔剂复合材料

贮氢材料颗粒/铝屑(铝屑+铝粉)复合材料

锆基贮氢材料

纳米复合储氢材料Zr0.9Ti0.1

BMS/MMS复合储氢材料

MgCu2型立方结构纯Mg储氢材料

C15-LavesAB2密排六方结构纯Mg储氢材料

Ti-V基固溶体/AB5型镧镁基合金复合储氢材料

Ti0.Zro.V0.Cro.Nio.Lao.Mg0.Ni4.A1复合储氢合金

储氢合金/碳纳米管复合储氢材料

储氢合金复合材料LaNi-5(La-2Ni-(7)-LaNi-3)

Mg2Ni储氢合金

镁铝合金复合储氢材料

储氢合金/碳系储氢材料

Mg87-Ni12MoGx金属复合储氢材料

2Mg-Ni-xMo-wG金属复合储氢材料

钛基催化剂改性钠镁双金属复合储氢材料

钙钛矿型钠镁基二元金属氢化物NaMgH3

钛基过渡金属催化剂

固体储氢材料主要有金属合金材料|碳质材料|无机多孔材料|复合化学氢化合物材料|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OFs)材料

固体储氢材料主要有金属合金材料|碳质材料|无机多孔材料|复合化学氢化合物材料|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OFs)材料

质储氢材料

固体材料吸附储氢具备安全性高、耗能少等特点,因而得到研究人员广泛青睐。

目前研究开发的固体储氢材料主要有金属合金材料、碳质材料、无机多孔材料、复合化学氢化合物材料以及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OFs)材料等。

其中,碳质材料具有吸氢量大、质量轻、抗毒化性能强、易脱附等优点,不仅对少数的气体杂质不敏感,而且可反复使用。其物理吸附储氢被认为是非常有应用前景的储氢方式。

纳米碳质储氢材料主要包括高比表面积的活性炭、球磨法制备的纳米石墨、碳纳米管、碳纳米纤维等。

纳米材料具有极高的比表面积以及孔隙率,有效地增加了氢气的物理吸附位。但是这类材料难以通过系统的设计来控制其结构形貌,如比表面积、孔隙率、微孔体积以及微孔形状,并且难以大量制备,成本高,目前还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

尽管很多工作还未展开,但纳米碳材料极高的储氢量已经充分显示了其作为储氢介质的优越性及巨大的潜力。

质储氢材料

固体材料吸附储氢具备安全性高、耗能少等特点,因而得到研究人员广泛青睐。

目前研究开发的固体储氢材料主要有金属合金材料、碳质材料、无机多孔材料、复合化学氢化合物材料以及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OFs)材料等。

其中,碳质材料具有吸氢量大、质量轻、抗毒化性能强、易脱附等优点,不仅对少数的气体杂质不敏感,而且可反复使用。其物理吸附储氢被认为是非常有应用前景的储氢方式。

纳米碳质储氢材料主要包括高比表面积的活性炭、球磨法制备的纳米石墨、碳纳米管、碳纳米纤维等。

纳米材料具有极高的比表面积以及孔隙率,有效地增加了氢气的物理吸附位。但是这类材料难以通过系统的设计来控制其结构形貌,如比表面积、孔隙率、微孔体积以及微孔形状,并且难以大量制备,成本高,目前还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

尽管很多工作还未展开,但纳米碳材料极高的储氢量已经充分显示了其作为储氢介质的优越性及巨大的潜力。

固体储氢材料主要有金属合金材料|碳质材料|无机多孔材料|复合化学氢化合物材料|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OFs)材料

储氢能力

let's see 影响因素

温度和压强

气体分子在固体材料表面的吸附量与温度和压强有关。

物理吸附是放热的,降低温度可以促进物理吸附;另外,增大气体压强可以提高气体分子与材料表面的接触几率和频率,也有利于物理吸附。而从实用性和安全性的角度考虑,希望碳质材料可以在室温和适宜压强的条件下储备氢气。研究表明,在室温条件下,纯的碳质材料物理吸附氢气分子的能力不超过1%(质量分数)。高的储氢量(3%8%(质量分数))只在极低的温度(77K)或非常高的压强条件下才能实现。也就是说,纯的碳质材料在温和的条件下几乎不具备氢气储存的能力。

为了降低氢气分子在碳质材料上物理吸附的条件,研究人员进行了许多其他的尝试。

.过渡金属纳米颗粒的催化作用

众多研究表明,过渡金属纳米颗粒对碳质材料储氢过程有催化作用,其催化原理被认为是一种溢出机制。氢气分子在过渡金属表面上容易实现化学吸附,溢出机制就是化学吸附在过渡金属表面上的氢气分子被解离为氢原子,氢原子从金属表面溢出吸附到碳质材料表面。溢出机制又分为基本溢出机制和二次溢出机制。基本溢出是指在吸附材料中直接掺入过渡金属作催化剂;二次溢出是指采用负载金属的催化剂,比如铂/(Pt/C)C为载体,Pt负载其上,然后以整体作为催化剂掺杂到氢吸附材料中。两种机制的原理图如图所示。

固体储氢材料主要有金属合金材料|碳质材料|无机多孔材料|复合化学氢化合物材料|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OFs)材料

事实上,过渡金属在碳质储氢过程中起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催化作用,使氢气分子发生离解变成氢原子,二是促进氢原子的扩散。在室温条件下,碳质材料对氢气分子的吸收量是较少的,引入过渡金属作催化剂可以极大地提高碳质材料的储氢能力。

一般而言,不同的催化剂起到的催化效果也不同。目前文献中报道的所使用的催化剂主要有镁(Mg)、铜(Cu)、铁(Fe)、钛(Ti)、钯(Pd)、铂(Pt)、钒(V)、钴(Co)、镍(Ni)、银(Ag)、锆(Zr)、钌(Ru)、铑(Rh)等。Zacharia 等将钯(Pd)和钒(V)分别掺入碳纳米管中,在室温、压力为2 MPa的条件下对其储氢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掺杂后的碳纳米管储氢量均提高了将近30%,并且经金属掺杂后碳纳米管的吸氢速率显著提高。另外,为了增强溢出作用,有学者尝试了采用合金作催化剂的方法。用钯/(Pd/Hg)剂,制备了一种掺杂碳泡沫材料,测试发现,在室温、压力为2 MPa的条件下,该碳泡沫材料的储氢量可以达到5%(质量分数)Brihai 等通过实验证明在活性炭中加入钯镉(PdCd)合金比加入纯Pd作催化剂能更好地促进溢出作用,并且通过钯镉(PdCd)和钯银(PdAg)做对比,发现钯镉(PdCd)效果更好。这是由于加入的第二种金属与氢原子有更低的结合能,且对氢原子的约束作用小,促进了氢原子解吸附作用,从而更有利于氢原子的溢出。

产品供应:

B2C片低维储氢材料

Ti-B2C复合低维储氢材料

多元活性金属/石墨烯复合储氢材料

Al-Cu-Fe纳米非晶合金

Mg/ZrNiV复合储氢材料

新型储氢复合材料Mg/MWNTs

LiBH4/2LiNH2复合储氢材料

新型轻金属硼氢化物/氮氢化物复合储氢材料

Li-Mg基复合储氢材料

镁基纳米复合储氢材料

约束型六氨硼氢化铝复合储氢材料

CeH2.5-NaH-Al复合储氢材料

金属Ce氢化物催化NaH-Al复合储氢材料

Mg-MWNTs/多壁纳米碳管复合储氢材料

储氢合金粉末/二氧化硅复合球体

金属锂基复合储氢材料

属锂基硼氢化物LiM

新型多孔材料Cu-BTC催化剂

La2Mg17/M复合贮氢材料

锆基纳米复合储氢材料HTQAB(2.1)/Mg

金属Ni-Mg/C镍对镁碳复合储氢材料

AB5型镧镁基合金复合储氢材料

MgH2,MgHz-GMgHz-graphene储氢材料

MNi4.8Sn0.2(M=La,Nd)合金粒子负载纳米碳管复合储氢材料

LaNi4.8Sn0.2/CNTs纳米碳管复合储氢材料

NdNi4.8Sn0.2/CNTs纳米碳管复合储氢材料

膨胀石墨/LiBH4复合储氢材料

EG/Li-BH4复合储氢材料

La2Mg17-Ni复合储氢材料

Mg-Nb/Mg-Nb2O5复合储氢粉体复合材料

LiBH4-NaBH4复合储氢材料

碱金属硼氢化物—金属氢化物复合储氢材料

Mg-TiO2 金属镁纳米碳复合储氢材料

新型储氢材料纳米碳纤维复合材料

细菌纤维素基纳米碳纤维储锂储氢材料

MgH2-Li3AIH6复合储氢材料

氨基硼烷(NH3BH3)复合储氢材料

硼氢化锂/稀土镁基合金复合储氢材料

Li3AlN2-Li2NH-LiH 锂铝氮氢复合储氢材料

Zn(BH4)2-LiNH2复合储氢材料

Al基配位复合储氢材料

金属基储氢材料

新型金属氨基络合物基储氢材料

镁基金属分子筛复合纳米储氢材料

金属氨基硼烷复合储氢材料

非晶镁铝基复合储氢材料

金属硫化物镁基储氢合金复合材料

改性钠镁双金属复合储氢材料

氢化铝锂基复合储氢材料

金属硼氢化物金属氢化物反应复合储氢材料

新型Co-Si材料-Mg基储氢合金材料

碳基吸附储氢材料

功能化石墨()-轻金属复合储氢材料

镍包覆碳纳米管镁基复合材料

碳纳米管改性镁基储氢材料

碳泡沫纳米复合储氢材料

c-Mg/碳包覆镁基储氢材料

陶瓷表面改性Al粉体产氢材料

石墨相氮化碳复合材料产氢材料

二氧化钛光解水制氢催化材料

氧空位改性二氧化钛纳米材料

聚合物复合改性铝水解产氢材料

改性金属N-TiO2水解产氢材料

纳米氢化态镁基复合粉体水解产氢材料

金属纳米粒子/介孔碳复合产氢材料材料

水解聚苯硫醚复合改性材料

水解改性芳纶纤维增强木塑复合材料

Al-NaBiO3水解产氢复合材料

铝基氢化物复合水解产氢材料

Bi-Bi2O2CO3铝基产氢材料

AlTi5B催化富铝合金水解产氢材料

Mg17Al12氢化物的水解产氢材料

Al-Ga-Mg-Sn多元铝合金水解产氢材料

氢化镁水解制氢材料

Ru/Ce(OH)CO3纳米复合催化氨硼烷水解产氢材料

摇铃结构钴酸盐纳米复合催化氨硼烷水解产氢材料

MoS2/MS(M=Zn/Cd)基复合光催化材料水解产氢材料

超细活性水镁石复合改性材料

/石墨烯改性镁镍储氢复合材料

抗水解剂改性聚酯纤维材料

Mg-Ga-In多孔三元富镁水解制氢合金

AZ31镁合金产氢材料

钛镁合金材料/镁铝水滑石转化膜

Mg-Gd-Y镁合金微弧氧化复合涂层

AM60镁合金

闭孔泡沫镁合金复合材料

NaAlH4配位氢化物储氢材料

碱金属配位氢化物储氢材料

室温固态储氢材料分为高比表面积的多孔材料和金属氢化物

室温固态储氢材料分为高比表面积的多孔材料和金属氢化物

随着能源结构从传统的化石能源到清洁能源的转变,“氢经济”已成为当前炙手可热的话题。而在整个氢能供应链中,如何高密度安全储运氢是目前大的瓶颈和挑战。尤其是,对于车载应用,储氢材料应满足以下要求:高重量和体积容量,高存储稳定性和循环稳定性,快速动力学,接近环境的工作条件,高安全性和低成本。

固态储氢材料的挑战

采用固态储氢不仅可以大幅提高体积储氢密度,还提高储运氢的安全性,为解决人们关心的氢能高密度储存和安全应用这两个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解决方案。目前,科学家已经开发了多种固态氢存储材料,主要分为两大类:

1)高比表面积的多孔材料,可以通过物理吸附捕获氢分子。其优点是具有较大的储存容量,出色的动力学性能和循环性能。但是,由于吸附力弱,因此必须在极低的温度(如-200 ℃)和高压下才能操作。

室温固态储氢材料分为高比表面积的多孔材料和金属氢化物

2)金属氢化物,可通过化学键捕获氢分子。传统的金属氢化物对氢的化学吸附强度高,且可以在环境条件下存储/释放氢,但却面临着存储容量的问题(小于2 wt%)。虽然近年来基于Mg的轻质金属氢化物表现出较高的储氢能力高,过强的化学键导致释放氢的困难,通常需要300-400°C的高温才能克服热力学的能量障碍,增加了热管理成本,并使储氢系统复杂化。

室温固态储氢材料分为高比表面积的多孔材料和金属氢化物

因此,在环境条件下开发高容量储氢材料仍然是储氢领域的长期目标。

产品供应:

40Mg60C/碳纳米复合储氢材料

MgNi|Mg(AB)Ni|Mg (AB)Ni(AB=LaNiMnLaNiCoLaNi)纳米复合储氢材料

 

Mg-C微晶碳镁基复合储氢材料

金畔定制高性能Mg-C纳米晶复合储氢材料

 

3NaBH4ErF3复合储氢材料

含稀土元素Y的可逆复合储氢定制材料

 

复合贮氢造孔剂复合材料

定制真空烧结多孔复合稀土贮氢材料,碳铵造孔剂PVDP贮氢合金制备多孔复合材料

 

铝基贮氢材料

定制贮氢材料颗粒/铝屑(铝屑+铝粉)复合材料

 

HTQABMg锆基贮氢材料

锆基纳米复合储氢材料HTQAB_(2.1)/Mg

 

纳米复合储氢材料ZrTi

球磨复合加高温烧结处理及机械复合加高温烧结处理制备纳米复合储氢材料Zr0.9Ti0.1

 

BMS/MMS复合储氢材料

MgCu2型立方结构的C15-LavesAB2和密排六方结构纯Mg合成复合储氢材料

 

MgCu2型立方结构纯Mg储氢材料

C15-LavesAB2密排六方结构纯Mg储氢材料

 

Mg-Cu多相储氢材料

定制Mg2Cu,MgCu2Cu三相储氢材料

 

Ti-V基固溶体/AB5型镧镁基合金复合储氢材料

Ti0.10Zro.15V0.35Cro.10Nio.30+5wt%Lao.85Mg0.25Ni4.5C0035A10.15复合储氢合金材料

 

Ti-V基固溶体/La-Mg基合金复合储氢材料

Ti0.10Zr0.15V0.35Cr0.10Ni0.30 1% La0.85Mg0.25Ni4.5Co0.35Al0.15复合储氢合金材料

 

Ti-V基固溶体合金AB复合贮氢合金

Ti0.Zro.V0.Cro.Nio.Lao.Mg0.Ni4.A1复合储氢合金材料

 

钒基固溶体合金稀土AB复合储氢材料

定制钒基储氢合金相比稀土AB(3-5)AB2Laves相合金材料

 

Mg基非晶合金储氢材料

金畔定制MgLa-Mg-Ni基非晶合金基复合物储氢电极

氢氟酸不完全蚀刻块状Mxene-Ti2CTx的室温储氢机理

氢氟酸不完全蚀刻块状Mxene-Ti2CTx的室温储氢机理

 

通过氢氟酸不完全蚀刻Mxene开发了一种高容量的室温储氢材料块状Ti2CTx (T为官能团)。该材料在室温和相对安全的60 bar压力下储存8.8 wt%的氢气,几乎是已报道的相同压力下的高储氢能力的两倍!即使在大气环境下(25℃,1 bar),块状Ti2CTx仍然能够保留约4wt%的氢气。值得一提的是,Ti2CTx材料中的储氢是稳定且高度可逆的,氢气的释放可以在低于95℃的温度下通过压力调控。

图文详情

一、Ti2CTx的制备及其结构表征

要点一:形貌结构表征显示,不完全蚀刻后的Ti2CTx纳米片呈现多层结构,且片层的层间距从6.8逐渐增加到9.0 Å。在残留Al原子的区域附近层间距离很窄,而插入了官能团(-F)的区域发生了层间膨胀,对应的层间距为6.8-8.7 Å

要点二:XPS表征显示,Ti2CTx纳米片中残留的Al含量(保持佳层间距离)约为2.64 at%,且表面官能团主要为-F

要点三:由于具有较小的层间距(约7 Å),两个相邻的Ti2CTx纳米片会产生纳米泵效应,从而可以将H2吸入块状Ti2CTx中。

氢氟酸不完全蚀刻块状Mxene-Ti2CTx的室温储氢机理

1Ti2CTx的结构表征。

Ti2CTx的储氢及氢气释放能力

要点一:氢吸附等温曲线结果显示,块状Ti2CTx在室温和60 bar压力下可以吸收8.8wt%的H2,几乎是先前报道的高性能的两倍,体积储氢容量也高达96.4 kg H2 m-3。 据悉,Ti2CTx的重量和体积储氢容量甚至超过美国能源部(DOE2020指标,即6.5wt%和40 kg H2 m-3

要点二:同时,Ti2CTx还表现出高度可逆的储氢释氢能力和良好的循环性,可以在几秒钟内释放8085%吸收的H2,并在95 C0.50.7 bar1020 min内完全释放残留的H2

要点三:氢气的释放可以通过温度和压力进行调控。有趣的是,将操作环境从50 bar切换到大气环境(1bar)后,氢化的Ti2CTx仍然能够保留大约4wt%H2

氢氟酸不完全蚀刻块状Mxene-Ti2CTx的室温储氢机理

2Ti2CTx的储氢释氢及循环性能表征

 

Ti2CTx中储氢的关键结构参数

要点一:通过控制刻蚀程度,研究人员制备了具有不同层间距离的Ti2CTx。研究结果表明,H2的存储容量随着层间距离的增加而降低。

未完全腐蚀的Ti2CTx的层间距小,约为6.8 Å,具有8.43 wt%的高储氢量。而完全腐蚀的L-Ti3C2Tx层间距为13.5 Å,其对H2的吸附量仅有0.44 wt%。这表明层间距是影响纳米泵效应的关键因素,且窄的层间距离对于将氢捕获在层间空间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要点二:为了揭示官能团的作用,研究人员制备了不含F/OTi2CTx进行比较。结果表明,Ti2CTx中稳定且可逆的储氢能力归功于–F官能团,而含O的基团主要负责提供不可逆的容量。

氢氟酸不完全蚀刻块状Mxene-Ti2CTx的室温储氢机理

3Ti2CTx中储氢的关键结构参数

Ti2CTxH2存储机制

研究人员进一步通过DFT计算和实验表征推导了Ti2CTx室温储氢机理:

氢对Ti原子的化学吸附较弱,所存储的氢仅吸附在Ti2CTx表面,而不是掺杂到Ti2CTx片晶格中。窄的层间距离和–F官能团诱导了纳米泵效应辅助的弱化学吸附,使得氢气和Ti2CTx之间产生了适当的相互作用,从而使块状Ti2CTx的层间空间在接近大气环境的条件下能够可逆存储高容量的氢气。

氢氟酸不完全蚀刻块状Mxene-Ti2CTx的室温储氢机理

4:实验和理论计算探究Ti2CTx的室温储氢机理

总之,这种储氢机理为未来开发实用的室温高性能储氢材料提供了新的策略。此外,研究人员该策略也适用于其他纳米材料,尤其是具有大量亚纳米孔结构和可化学修饰内表面的纳米材料。

产品供应:

钠离子选择性电极溶液

银离子选择性电极溶液

钾离子选择性电极溶液

硝酸根离子选择性电极溶液

氧化氮离子选择性电极溶液

铅离子选择性电极溶液

碘离子选择性电极溶液

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溶液

铜离子选择性电极溶液

氯离子选择性电极溶液

二氧化碳(碳酸根)离子选择性电极溶液

钙离子选择性电极溶液

超细氮化钙 储氢材料 二氮化三钙 Ca3N2

氢化钛 Tithaiium hydride

TiH2 二氢化钛,微纳米级氢化钛 高纯氢化钛)

氢化铪 Hafnium hydride

HfH2 氢化铪,微纳米级氢化铪 高纯氢化铪)

氢化锆 Zirconium hydride

ZrH2 二氢化锆,微纳米级二氢化锆, 高纯氢化锆 )

原位XRD储氢材料分析技术

原位XAS储氢材料分析技术

原位中子散射储氢材料分析技术

原位SEMTEM储氢材料分析技术

原位Ramhai储氢材料分析技术

原位NMR储氢材料分析技术

金属镧 稀土金属镧99.5% 用于储氢合金 电池负极材料 中间合金添加剂

 

定制产品

40Mg60C/碳纳米复合储氢材料

微晶碳镁基复合储氢材料

3NaBH4/ErF3复合储氢材料

复合贮氢造孔剂复合材料

贮氢材料颗粒/铝屑(铝屑+铝粉)复合材料

锆基贮氢材料

纳米复合储氢材料Zr0.9Ti0.1

BMS/MMS复合储氢材料

MgCu2型立方结构纯Mg储氢材料

C15-LavesAB2密排六方结构纯Mg储氢材料

Ti-V基固溶体/AB5型镧镁基合金复合储氢材料

Ti0.Zro.V0.Cro.Nio.Lao.Mg0.Ni4.A1复合储氢合金

储氢合金/碳纳米管复合储氢材料

储氢合金复合材料LaNi-5(La-2Ni-(7)-LaNi-3)

Mg2Ni储氢合金

镁铝合金复合储氢材料

储氢合金/碳系储氢材料

Mg87-Ni12MoGx金属复合储氢材料

2Mg-Ni-xMo-wG金属复合储氢材料

钛基催化剂改性钠镁双金属复合储氢材料

钙钛矿型钠镁基二元金属氢化物NaMgH3

钛基过渡金属催化剂

B2C片低维储氢材料

Ti-B2C复合低维储氢材料

多元活性金属/石墨烯复合储氢材料

Al-Cu-Fe纳米非晶合金

Mg/ZrNiV复合储氢材料

新型储氢复合材料Mg/MWNTs

LiBH4/2LiNH2复合储氢材料

新型轻金属硼氢化物/氮氢化物复合储氢材料

Li-Mg基复合储氢材料

镁基纳米复合储氢材料

约束型六氨硼氢化铝复合储氢材料

CeH2.5-NaH-Al复合储氢材料

金属Ce氢化物催化NaH-Al复合储氢材料

Mg-MWNTs/多壁纳米碳管复合储氢材料

储氢合金粉末/二氧化硅复合球体

金属锂基复合储氢材料

属锂基硼氢化物LiM

新型多孔材料Cu-BTC催化剂

La2Mg17/M复合贮氢材料

锆基纳米复合储氢材料HTQAB(2.1)/Mg

金属Ni-Mg/C镍对镁碳复合储氢材料

AB5型镧镁基合金复合储氢材料

MgH2,MgHz-GMgHz-graphene储氢材料

MNi4.8Sn0.2(M=La,Nd)合金粒子负载纳米碳管复合储氢材料

LaNi4.8Sn0.2/CNTs纳米碳管复合储氢材料

NdNi4.8Sn0.2/CNTs纳米碳管复合储氢材料

膨胀石墨/LiBH4复合储氢材料

EG/Li-BH4复合储氢材料

La2Mg17-Ni复合储氢材料

Mg-Nb/Mg-Nb2O5复合储氢粉体复合材料

LiBH4-NaBH4复合储氢材料

碱金属硼氢化物—金属氢化物复合储氢材料

Mg-TiO2 金属镁纳米碳复合储氢材料

新型储氢材料纳米碳纤维复合材料

细菌纤维素基纳米碳纤维储锂储氢材料

MgH2-Li3AIH6复合储氢材料

氨基硼烷(NH3BH3)复合储氢材料

硼氢化锂/稀土镁基合金复合储氢材料

Li3AlN2-Li2NH-LiH 锂铝氮氢复合储氢材料

Zn(BH4)2-LiNH2复合储氢材料

Al基配位复合储氢材料

金属基储氢材料

新型金属氨基络合物基储氢材料

镁基金属分子筛复合纳米储氢材料

金属氨基硼烷复合储氢材料

非晶镁铝基复合储氢材料

金属硫化物镁基储氢合金复合材料

改性钠镁双金属复合储氢材料

氢化铝锂基复合储氢材料

金属硼氢化物金属氢化物反应复合储氢材料

新型Co-Si材料-Mg基储氢合金材料

碳基吸附储氢材料

功能化石墨()-轻金属复合储氢材料

镍包覆碳纳米管镁基复合材料

碳纳米管改性镁基储氢材料

碳泡沫纳米复合储氢材料

c-Mg/碳包覆镁基储氢材料

陶瓷表面改性Al粉体产氢材料

石墨相氮化碳复合材料产氢材料

二氧化钛光解水制氢催化材料

氧空位改性二氧化钛纳米材料

聚合物复合改性铝水解产氢材料

改性金属N-TiO2水解产氢材料

纳米氢化态镁基复合粉体水解产氢材料

金属纳米粒子/介孔碳复合产氢材料材料

水解聚苯硫醚复合改性材料

水解改性芳纶纤维增强木塑复合材料

Al-NaBiO3水解产氢复合材料

铝基氢化物复合水解产氢材料

Bi-Bi2O2CO3铝基产氢材料

AlTi5B催化富铝合金水解产氢材料

Mg17Al12氢化物的水解产氢材料

Al-Ga-Mg-Sn多元铝合金水解产氢材料

新型镍基金属-有机框架储氢材料的合成制备

新型镍基金属-有机框架储氢材料的合成制备

合成了一种镍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具有良好的室温储氢性能。

金属氢化物等常见的储氢材料通常需要低温或高压条件,储氢容量较低,活化能较高。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具有结构高度可调、高表面积、良好的气体吸附性等特点,可用于储氢。先将间苯二酚和碳酸氢钾粉末充分混合,随后置于250℃的高压反应釜中反应,产物经浓盐酸处理后得到4,6二氧-1,3对苯二甲酸酯(H4m-dobdc));然后将H4m-dobdc)与氯化钴/氯化镍加入甲醇和二甲基甲酰胺的混合溶液中,于120℃下反应得到钴基/镍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新型镍基金属-有机框架储氢材料的合成制备

通过中子衍射和红外光谱对储氢性能进行表征,结果发现:钴基和镍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均具有良好的室温储氢能力,但镍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储氢容量高于钴基材料,这是由于镍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微孔中含有七个氢气结合位点;这种材料在-75℃~25℃5~100bar下的储氢密度为23.0g/L25℃5~100bar的储氢密度为11.0g/L

这种镍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可在常温下高效储氢,可用于多行业多领域的储氢设备。

产品供应:

钠离子选择性电极溶液

银离子选择性电极溶液

钾离子选择性电极溶液

硝酸根离子选择性电极溶液

氧化氮离子选择性电极溶液

铅离子选择性电极溶液

碘离子选择性电极溶液

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溶液

铜离子选择性电极溶液

氯离子选择性电极溶液

二氧化碳(碳酸根)离子选择性电极溶液

钙离子选择性电极溶液

超细氮化钙 储氢材料 二氮化三钙 Ca3N2

氢化钛 Tithaiium hydride

TiH2 二氢化钛,微纳米级氢化钛 高纯氢化钛)

氢化铪 Hafnium hydride

HfH2 氢化铪,微纳米级氢化铪 高纯氢化铪)

氢化锆 Zirconium hydride

ZrH2 二氢化锆,微纳米级二氢化锆, 高纯氢化锆 )

原位XRD储氢材料分析技术

原位XAS储氢材料分析技术

原位中子散射储氢材料分析技术

原位SEMTEM储氢材料分析技术

原位Ramhai储氢材料分析技术

原位NMR储氢材料分析技术

金属镧 稀土金属镧99.5% 用于储氢合金 电池负极材料 中间合金添加剂

 

定制产品

40Mg60C/碳纳米复合储氢材料

微晶碳镁基复合储氢材料

3NaBH4/ErF3复合储氢材料

复合贮氢造孔剂复合材料

贮氢材料颗粒/铝屑(铝屑+铝粉)复合材料

锆基贮氢材料

纳米复合储氢材料Zr0.9Ti0.1

BMS/MMS复合储氢材料

MgCu2型立方结构纯Mg储氢材料

C15-LavesAB2密排六方结构纯Mg储氢材料

Ti-V基固溶体/AB5型镧镁基合金复合储氢材料

Ti0.Zro.V0.Cro.Nio.Lao.Mg0.Ni4.A1复合储氢合金

储氢合金/碳纳米管复合储氢材料

储氢合金复合材料LaNi-5(La-2Ni-(7)-LaNi-3)

Mg2Ni储氢合金

镁铝合金复合储氢材料

储氢合金/碳系储氢材料

Mg87-Ni12MoGx金属复合储氢材料

2Mg-Ni-xMo-wG金属复合储氢材料

钛基催化剂改性钠镁双金属复合储氢材料

钙钛矿型钠镁基二元金属氢化物NaMgH3

钛基过渡金属催化剂

B2C片低维储氢材料

Ti-B2C复合低维储氢材料

多元活性金属/石墨烯复合储氢材料

Al-Cu-Fe纳米非晶合金

Mg/ZrNiV复合储氢材料

新型储氢复合材料Mg/MWNTs

LiBH4/2LiNH2复合储氢材料

新型轻金属硼氢化物/氮氢化物复合储氢材料

Li-Mg基复合储氢材料

镁基纳米复合储氢材料

约束型六氨硼氢化铝复合储氢材料

CeH2.5-NaH-Al复合储氢材料

金属Ce氢化物催化NaH-Al复合储氢材料

Mg-MWNTs/多壁纳米碳管复合储氢材料

储氢合金粉末/二氧化硅复合球体

金属锂基复合储氢材料

属锂基硼氢化物LiM

新型多孔材料Cu-BTC催化剂

La2Mg17/M复合贮氢材料

锆基纳米复合储氢材料HTQAB(2.1)/Mg

金属Ni-Mg/C镍对镁碳复合储氢材料

AB5型镧镁基合金复合储氢材料

MgH2,MgHz-GMgHz-graphene储氢材料

MNi4.8Sn0.2(M=La,Nd)合金粒子负载纳米碳管复合储氢材料

上述产品金畔生物均可供应,仅用于科研,不可用于人体实验!

wyf 04.20

稀土类化合物(LaNi5)|钛系化合物(TiFe)|镁系化合物(Mg2Ni)金属合金储氢材料

稀土类化合物(LaNi5)|钛系化合物(TiFe)|镁系化合物(Mg2Ni)金属合金储氢材料

一些金属化合物具有异乎寻常的储氢能力,如稀土类化合物(LaNi5)、钛系化合物(TiFe)、镁系化合物(Mg2Ni)以及钒、铌、锆等金属合金。这些化合物可以像海绵吸水一样大量吸收氢气,并且安全可靠,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储氢金属。

中文名储氢金属

外文名Hydrogenstoragemetal

原理与氢气发生可逆反应

代表金属镁、钛、钒、铌、锆等

应用储氢、能量的转化和储存

类别化学键储氢

储氢原理

研究证明,储氢金属之所以能吸氢是因为它和氢气发生了化学反应。氢气在其表面被催化而分解成氢原子,然后氢原子再进入金属点阵内部生成金属氢化物,这样就达到了储氢的目的。由于这个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M(金属,固相)+H2(气相,PH2氢压力)MHX(金属氢化物,固相)。所以,在使用时可制氢气的释放

称得上储氢合金的材料就像海绵吸水那样能可逆地吸放大量氢气。一旦氢与储氢合金接触,即能在其表面分解为H原子,然后H原子扩散进入合金内部直到与合金发生反应生成金属氢化物。此时,氢即以原子态储存在金属结晶点内(四面体与八面体间隙位置)。在一定温度和氢压条件下的这一吸、放氢反应式可以写成:

稀土类化合物(LaNi5)|钛系化合物(TiFe)|镁系化合物(Mg2Ni)金属合金储氢材料

合金吸氢时放热,放氢时吸热。

从上述的简单描述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概括归纳出这种储氢技术的特点和适合的应用领域。储氢合金对氢具有选择吸收特性,只能吸氢而不能吸收(或极少吸收)其它气体,这使其具备了提纯或分离氢气的功能。氢化反应后氢是以原子态(而不是分子)方式储存,故储氢密度高,安全性好,适于大规模氢气储运。

储氢意义

一个单位体积的储氢金属材料,可以吸收自身体积1300倍的氢气(标准状态),较好地解决了氢气的储存和运输问题。其意义十分深远,一是使占地球表面79%的浩瀚海洋有可能成为人类的动力之源。二是由于储氢金属材料储氢密度大、压力低,所以可以做成小型储氢容器直接装在某些实验设备用作氢源(如氢原子钟)。三是利用储氢金属放氢吸热、吸氢放热的特性,可以获得液氢温度并用以制成无振动制冷机,在军工和航天上具有重要应用。四是利用储氢金属放氢压力随温度大幅度变化的特性可以制成没有振动的压缩机。人类还可以把储氢金属用作燃料电池的电极从而制成发电装置。总之,储氢金属是一种新型功能材料,其应用领域是十分广泛的。

储氢金属分类

金属储氢材料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合金氢化物材料,另一类是金属配位氢化物材料。某些金属或合金与氢反应后以金属氢化物形式吸氢,生成的金属氢化物加热后释放出,利用这一特性储氢,其储氢密度可达标准状态下氢气的1000,与液氢相同甚至超过液。迄今为止,趋于成熟和具备实用价值的金属氢化物储氢材料主要有稀土系、Laves相系、镁系和钛系四大系列。

金畔生物供应储氢材料:

钙钛矿型钠镁基二元金属氢化物NaMgH3

钛基过渡金属催化剂

B2C片低维储氢材料

Ti-B2C复合低维储氢材料

多元活性金属/石墨烯复合储氢材料

Al-Cu-Fe纳米非晶合金

Mg/ZrNiV复合储氢材料

新型储氢复合材料Mg/MWNTs

LiBH4/2LiNH2复合储氢材料

新型轻金属硼氢化物/氮氢化物复合储氢材料

Li-Mg基复合储氢材料

镁基纳米复合储氢材料

约束型六氨硼氢化铝复合储氢材料

CeH2.5-NaH-Al复合储氢材料

金属Ce氢化物催化NaH-Al复合储氢材料

Mg-MWNTs/多壁纳米碳管复合储氢材料

储氢合金粉末/二氧化硅复合球体

金属锂基复合储氢材料

属锂基硼氢化物LiM

新型多孔材料Cu-BTC催化剂

La2Mg17/M复合贮氢材料

锆基纳米复合储氢材料HTQAB(2.1)/Mg

金属Ni-Mg/C镍对镁碳复合储氢材料

AB5型镧镁基合金复合储氢材料

MgH2,MgHz-GMgHz-graphene储氢材料

MNi4.8Sn0.2(M=La,Nd)合金粒子负载纳米碳管复合储氢材料

LaNi4.8Sn0.2/CNTs纳米碳管复合储氢材料

NdNi4.8Sn0.2/CNTs纳米碳管复合储氢材料

膨胀石墨/LiBH4复合储氢材料

EG/Li-BH4复合储氢材料

La2Mg17-Ni复合储氢材料

Mg-Nb/Mg-Nb2O5复合储氢粉体复合材料

LiBH4-NaBH4复合储氢材料

碱金属硼氢化物—金属氢化物复合储氢材料

Mg-TiO2 金属镁纳米碳复合储氢材料

新型储氢材料纳米碳纤维复合材料

细菌纤维素基纳米碳纤维储锂储氢材料

MgH2-Li3AIH6复合储氢材料

氨基硼烷(NH3BH3)复合储氢材料

硼氢化锂/稀土镁基合金复合储氢材料

Li3AlN2-Li2NH-LiH 锂铝氮氢复合储氢材料

Zn(BH4)2-LiNH2复合储氢材料

Al基配位复合储氢材料

金属基储氢材料

新型金属氨基络合物基储氢材料

镁基金属分子筛复合纳米储氢材料

金属氨基硼烷复合储氢材料

非晶镁铝基复合储氢材料

金属硫化物镁基储氢合金复合材料

改性钠镁双金属复合储氢材料

氢化铝锂基复合储氢材料

金属硼氢化物金属氢化物反应复合储氢材料

新型Co-Si材料-Mg基储氢合金材料

碳基吸附储氢材料

功能化石墨()-轻金属复合储氢材料

镍包覆碳纳米管镁基复合材料

碳纳米管改性镁基储氢材料

碳泡沫纳米复合储氢材料

c-Mg/碳包覆镁基储氢材料

陶瓷表面改性Al粉体产氢材料

石墨相氮化碳复合材料产氢材料

二氧化钛光解水制氢催化材料

氧空位改性二氧化钛纳米材料

聚合物复合改性铝水解产氢材料

改性金属N-TiO2水解产氢材料

纳米氢化态镁基复合粉体水解产氢材料

金属纳米粒子/介孔碳复合产氢材料材料

水解聚苯硫醚复合改性材料

水解改性芳纶纤维增强木塑复合材料

Al-NaBiO3水解产氢复合材料

铝基氢化物复合水解产氢材料

Bi-Bi2O2CO3铝基产氢材料

AlTi5B催化富铝合金水解产氢材料

Mg17Al12氢化物的水解产氢材料

Al-Ga-Mg-Sn多元铝合金水解产氢材料

氢化镁水解制氢材料

Ru/Ce(OH)CO3纳米复合催化氨硼烷水解产氢材料

摇铃结构钴酸盐纳米复合催化氨硼烷水解产氢材料

MoS2/MS(M=Zn/Cd)基复合光催化材料水解产氢材料

超细活性水镁石复合改性材料

/石墨烯改性镁镍储氢复合材料

抗水解剂改性聚酯纤维材料

Mg-Ga-In多孔三元富镁水解制氢合金

AZ31镁合金产氢材料

钛镁合金材料/镁铝水滑石转化膜

Mg-Gd-Y镁合金微弧氧化复合涂层

AM60镁合金

闭孔泡沫镁合金复合材料

NaAlH4配位氢化物储氢材料

碱金属配位氢化物储氢材料

过渡金属氧化物/配位氢化物复合负极材料

LiAlH4/LiNH2复合材料

钙铝配位氢化物

AlH2eNa-Al-H储氢材料

MgNi系二元贮氢合金

二元系过渡金属贮氢合金材料

La-Mg-Ni系三元储氢合金材料

金属有机骨架(MOFs)材料矿物储氢材料

微孔/介孔沸石分子筛矿物储氢材料

沸石咪唑酯骨架结构(ZIFs)矿物储氢材料

碳质矿物储氢材料

碳化鸡毛纤维储氢材料

新型储氢材料单层Si2BN

Mg-Ni-Mm系储氢材料

上述产品金畔生物均可供应,货期1-2周,仅用于科研!

wyf 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