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石墨烯/CuO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含图示)

石墨烯/CuO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石墨烯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电导率,缓解金属氧化物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效应,金属氧化物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储锂容量,并能阻止石墨烯在充放电过程中团聚,充分发挥石墨烯与过渡金属的协同效应,提高锂离子电池的综合电化学性能。

一、石墨烯/CuO复合材料的储锂机制

1.氧化铜材料储锂行为

氧化铜作为有前景的负极材料,具有易合成、理论比容量高、安全性高、无毒性、资源丰富、成本低和环境亲和性较好等优点,是当前锂电池负极材料发展的重点方向。

提供石墨烯/CuO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含图示)

1 氧化铜材料储锂机制示意图

目前,对于氧化铜应用于负极材料的研究方向,侧重于在碱性条件下制备出三维结构纳米氧化铜颗粒以提高与电解质的接触面积,增加反应接触面,提高充放电的可逆性,来获得较高的电容量。纳米结构电极还可以使得Li+扩散更容易,反应动力学更快,结构更稳定,适应大的应变而不会严重粉碎。

2.石墨烯材料的储锂行为

石墨烯具有较好的电子和离子传输通道,有利于加快充放电速率。

提供石墨烯/CuO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含图示)

2 石墨烯电极的放电(Li+嵌入)和充电(Li+脱出)过程示意图

虽然石墨烯具有较高的Li+扩散速率,作锂电池负极材料时首次充放电过程有较高的电容量,但是石墨烯经过几次完整充放电循环后电容量就会快速衰减,无法单独用作锂电池负极材料,这是因为首次充放电时,石墨烯材料会与锂电池电解液反应,在电循环过程中会出现与电解质接触面变大而导致片层堆积,产生不可逆性和不稳定的钝化SEI膜,同时制备的石墨烯由于片层结构易团聚堆积,使得其库伦效率较低。

3.石墨烯/CuO复合材料协同作用

石墨烯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与氧化铜混合后能够缩短负极和电解液之间的电子传输路径,促进了电解质有效地渗透,并通过提高界面区域来提高充放电效率,同时石墨烯自身的三维网格成为多孔结构氧化铜材料的附着点,或包覆或嵌入,极大地抑制了储锂过程中的体积变化,并且增加了电极与电解质间的表面接触面积,缩短了锂离子扩散距离,加快了电子在活性物质中的迁移速度。

提供石墨烯/CuO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含图示)

3 石墨烯/CuO复合材料结构示意图

石墨烯/CuO复合材料协同作用主要表现为:循环充放电过程中片层状石墨烯为电解液中锂离子和电子提供了快速传输通道,而Cu-O键的存在避免了石墨烯层在放电过程出现团聚,在非过充后的放电状态下,纳米CuO仍与石墨烯以离子键的键合方式存在。但纳米颗粒之间的少量接触不能保证循环前后的稳定性,可以考虑增加石墨烯表面缺陷程度,以连接更多纳米CuO颗粒,提高复合材料的稳定性。

二、石墨烯/CuO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目前,石墨烯/CuO复合材料的制备是基于三维纳米结构材料的制备方法合成的,制备的复合材料中,石墨烯表面上的氧化铜纳米颗粒能有效保持相邻石墨烯片层的分散性,并且石墨烯能预防氧化铜在储锂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生聚集和粉化现象。石墨烯/CuO复合材料主要制备方法有:溶剂热法、一锅合成法、微波辐射法、自组装技术、模板法和溶胶凝胶法等。

1.溶剂热合成法

溶剂热合成法是溶剂在高温、高压状态下发生加速离子反应和促进分解的化学反应,是目前石墨烯/CuO复合材料制备常见的方法之一。在硝酸铜水解时加入尿素(CH4N2O)作为发泡剂,以获得棒状氧化铜,再加入氧化石墨烯混合搅拌后置于高温高压锅中进行水热合成反应,制备得到石墨烯/CuO复合材料。多孔结构的棒状氧化铜均匀依附在石墨烯表面处,CuO纳米棒具有蠕状孔道,加快了活性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电子的转移速度。

提供石墨烯/CuO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含图示)

4 溶剂热合成法制备石墨烯/CuO复合材料SEM图片

溶剂热合成法优点是:工艺简单,反应时间短,制备的复合材料基体分散性好。缺点是:易吸附溶液离子,此外通常在碱性条件下水热生长纳米状氧化铜,会出现OH-浓度过高的情况,甚至有CuOH2的沉淀产生。

目前,溶剂热合成法制备石墨烯/CuO复合材料研究方向趋向于在反应溶液中加入一些表面活性剂,减少氢氧化铜絮状物的出现,同时也可调节不同晶面生长速度,获得特定结构的石墨烯/CuO纳米材料。

2.一锅合成法

一锅合成法是指将多步化学反应放在一起,没有中间产物分离的过程。通过一锅法将硫酸铜和氨水在碱性条件下反应制备的氧化铜纳米颗粒以原位沉淀方式固定在氨介质中,然后超声辅助还原氧化石墨烯片和石墨表面,制备得到石墨烯/CuO复合材料。石墨烯表面的氧化铜纳米使得石墨烯层具有更大的缺陷密度,提供更多电化学反应活化位点,提高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提供石墨烯/CuO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含图示)

5 石墨烯/CuO复合材料的合成路线示意图

3.微波辐射法

微波辐射法是利用快速的升温和降温可以使晶粒不过度长大,通过微波照射能引起溶剂介质内部分子运动摩擦,从而实现快速发热,以混合石墨烯、乙酰丙酮铜和还原剂氮化二甲酰胺为原料,经超声处理后,在微波照射下通过碱介导的合成方式合成了垂直瞄定在石墨烯表层上的纳米介孔线状氧化铜的三维层状结构材料。石墨烯表面内孔和纳米氧化铜线微孔结合,缩短了较小的锂离子传输路径,有效地提高了电化学性能。

提供石墨烯/CuO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含图示)

6 多孔石墨烯衬底上氧化铜纳米线的SEM

4.模板法

模板法是以金属有机框架(MOF)作为模板和前驱体,构建不同特性、不同种类的纳米结构金属氧化物和多孔碳材料,首先将金属铜为基体的金属有机框架晶体以溶液浸泡方式在三维石墨烯网底物的表面均匀生长,随后进行热处理,得到氧化铜贴合在石墨烯表面均匀分布的八面体石墨烯/CuO纳米复合材料。复合材料作为电极时性能优良,归因于高容量八面体CuO纳米粒子与具有大表面积、导电性好的三维网格石墨烯形成了相互连通的多孔结构,并且两者之间有协同作用。

提供石墨烯/CuO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含图示)

7 模板法制备石墨烯/CuO复合材料示意图

模板法制备复合材料优点是:工艺简单,在前驱体基础上煅烧就能获得所需的纳米多孔状结构材料。缺点是:制备过程耗时长,基体表面和内部区域煅烧不彻底,难以去除内部杂质离子。

5.自组装技术

自组装技术是利用柯肯达尔扩散效应,在硼氢化钠溶液中诱导纳米氧化铜原子向外扩散,从而获得内部中空的氧化铜颗粒,再加入石墨烯片进行超声波分散处理,制备得到CuO/石墨烯复合材料。通过原位自组装溶剂法合成Cu2O-CuO/石墨烯三元复合材料,在电流密度100mA/g下经过80次循环充放电后其可逆容量为842.5mAh/g,多组元Cu2O-CuO纳米球紧密贴合在纳米石墨烯片表面,缩短了电子与锂离子的传输途径,提高了导电性,并缓解了长时间充放电循环情况下发生的体积膨胀效应。

提供石墨烯/CuO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含图示)

8 Cu2O-CuO/石墨烯三元复合材料合成工艺示意图

自组装技术优点是制备的氧化铜纳米球与石墨烯纳米片表面产生协同作用,减少了电极材料的团聚现象,使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得到明显的提高。在充电过程中,孔隙和通道的存在提高了电解质进入复合材料内部的能力,增加了放电过程的电容量。缺点是:杂质溶液离子也会被石墨烯表层的官能团吸附,使得复合材料的稳定性降低,循环电化学性能降低。

6.溶胶凝胶法

溶胶凝胶法是利用铜盐如CuSO4CuOH2CuNO32CuCH3COO2等,加热水解生成氧化铜,将其置入石墨烯的乙醇碱性溶液,得到球状氧化铜被石墨烯均匀分离的复合材料。

溶胶凝胶法制备石墨烯/CuO复合材料优点是:工艺流程简单,粒子的形貌和大小可以控制,适合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缺点是:胶体悬浮液中的有机物会有一部分残留,影响复合材料的性能。因此,需要考虑使用无水铜盐和有机物残留对实验的影响,尽可能采用挥发性有机物固化液,以减少有机杂质。

7.电泳沉积悬浮液技术

提供石墨烯/CuO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含图示)

9 电泳沉积悬浮液技术制备多层石墨烯/Si-CuO复合材料

电泳沉积悬浮液技术制备多层石墨烯/Si-CuO量子点层状结构薄膜,通过退火工艺形成Cu3Si中间层,复合材料在电流0.5C下表现出2869mAh/g的初始放电容量,200次完整循环充放电过程后稳定到895mAh/g。石墨烯和较高导电性的Si/CuO作为储锂介质,可促进锂离子更快地嵌入和脱出,多层结构和Cu3Si中间层可以缓冲充放电过程的大量体积膨胀现象。

我们可以提供Fe2O3、Co3O4、TiO2以及金属硫化物等复合电极材料;碳负极材料、合金类负极材料、锡基负极材料、含锂过渡金属氮化物负极材料;以及钛基氧化物及其复合材料,包括Co掺杂的Li4Ti5O12纳米纤维,Pd/CeO2-TiO2纳米纤维膜和N-TiO2/g-C3N4复合材料。

相关定制

TiO2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NiSnO_3/石墨烯复合材料

磷酸锰锂/石墨烯复合材料

二硫化钛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Cr2O3/TiO2电池负极材料

Si/TiO2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TiO2/石墨烯

蜂窝状的TiO2/石墨烯(GNs)复合材料

纳米结构TiO2/碳纳米纤维复合材料

TiO_2/石墨烯(TiO_2/G)复合材料

TiO2/石墨烯复合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纳米结晶态钛酸锂-二氧化钛复合材料

纳米金属氧化物V_2O_5(TiO_2)/S复合材料

锂离子电池Si基复合材料Si/TiO2及Si/TiO2/C

层状堆叠的TiO2/MoS2核壳结构复合材料

TiO2(B)-C纳米纤维复合材料

TiO/C纳米复合材料

锂离子电池α-Fe2O3/C复合材料

石墨烯-TiO2(B)纳米管复合材料

Li4 Ti5 O12纳米片/TiO2纳米颗粒复合材料

NiO/TiO2-B一维复合纳米材料

一维纳米结构TiO2/碳纳米纤维复合材料

复合Sn,Si等高容量的负极材料

Si@TiO2复合蛋黄-蛋壳结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Li4Ti5O12/TiO2复合材料

碳纳米管基NixSy,MoS2,TiO2纳米复合材料

锂离子电池负极的硅/二氧化钛/碳复合材料Si@void@TiO

Cr2O3/TiO2复合材料

SiO2@TiO2复合材料

N-掺杂C包覆TiO2纳米复合材料

TiO2-Carbon复合材料

V2O5(TiO2)/S复合材料

石墨相氮化碳g—C3N4包裹的SnO2-TiO2纳米复合材料

Fe2O3/TiO2纳米管通管阵列

二氧化钛负载硫复合材料HC-TiO2/S复合材料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TiO_2与TiO_2/GO

掺杂的双连续介孔二氧化钛和碳的复合材料

Cu2O@TiO2核-壳复合材料

豌豆状的Sb@TiO2复合材料

新型TiO2-B@NiO纳米复合结构

还原石墨烯氧化物/TiO2B复合材料

锂离子电池C/Si复合材料TiO2/Si复合材料

钛基负极材料(Li4Ti5O12和TiO2)

SnO2@TiO2复合材料

钛酸锂Li4Ti5O12/锐钛矿型TiO2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二氧化钛介孔材料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三组元CuO-Cu-TiO2纳米管阵列复合材料

TiO2/石墨烯及TiO2/Fe3O4复合材料

p-n异质结NiO/TiO2纳米复合材料

Si/TiO_2/C锂离子电池负极复合材料

钛基氧化物/CNT负极多孔纳米复合材料

钛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YiO2/Li4Ti5O12

稻壳衍生的硅基复合材料

TiO2-GNs纳米复合材料

Fe3O4/Fe3C/TiO2@C复合纤维

TiO2@PC作为锂离子电池

SnO2@TiO2复合薄膜材料

Li4Ti5012/TiO2纳米复合材料

片层TiO2/SnO2复合材料

S@TiO2/PPy锂硫电池复合正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4Ti5O12/TiO2/Ag

TiO2/石墨烯及TiO2/Fe3O4复合结构

纳米二氧化钛/多孔碳纳米纤维复合材料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CoMn2O4C/Li4Ti5O12Fe2O3@TiO2

纳米金属/TiO2复合材料

碳纳米管与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

LTO/CNFs复合材料

二氧化钛包覆硫化亚锡(TiO2@SnS)复合材料

锂离子电池TiO2/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_4Ti_5O_(12)

TiO2/石墨烯气凝胶复合材料

锐钛矿型TiO2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锰氧化物及其复合物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TiO2P2O5纳米复合材料

共轭聚合物/二氧化钛纳米管复合材料

Fe3O4/TiO2复合材料

多孔Fe_3O_4复合材料

碳、二氧化钛基纳米复合材料

LTO/CNFs复合材料

Li4Ti5O12对LTO/TiO2复合材料

钛酸锂及炭包覆钛酸锂复合材料

掺杂SnO2纳米晶和TiO2-Graphene复合材料

TiO2@carbon复合材料

钛酸锂/碳纳米纤维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多壁碳纳米管/二氧化钛纳米复合材料(TiO2@MWNTs)

双壳层Si/TiO2/CFs复合材料

双壳结构(SiO2@TiO2@C)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

鸟巢状TiO2纳米线TiO2/Co3O4复合材料

SnO2/TiO2复合材料

互穿网络结构CNT@TiO_2多孔纳米复合材料

C@MoS2,Fe3O4@C和TiO2@C材料

TiO2/RGO负极材料

TiO2@MoS2分级结构复合材料

Li4Ti5O12-TiO2复合材料

Si@TiO2&CNTs复合材料

核壳Co3O4@a-TiO2微/纳米结构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

石墨烯复合一维二氧化钛纳米材料

锂硫电池TiO2/S复合正极材料

Li4Ti5O12材料

3D多孔石墨烯与P25(TiO2)复合用于锂离子电池

TiO2CoPtTiO2/CoPt/FeOx锂离子负极材料三维有序大孔(3DOM)材料

雪花状二氧化钛/二维纳米碳化钛复合材料

新型活性组分/石墨化介孔碳复合材料

20TiO2-GC纳米复合材料

以上内容来自金畔